長者多在65歲左右屆齡退休,長者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後空閒的時間增多,加上子女都長大成人在外工作打拼,因此長者大多整天在家無所事事,會感到空虛無聊,孤獨寂寞,惆悵悲哀。
由於高齡和少子化,導致老年人獨居的比例越來越高,長者因獨自在家的時間變長並且缺乏家人的關心與陪伴,容易出現行為偏離與社會脫節,封閉自己,因為缺乏關心與交流和溝通使得性格傾向病態,原本處事認真的就變成固執生硬、急躁、乖僻,原本文雅清高的就變得不愛交際;原本性格隨和的就發展成任性粗野等都是不好的狀況。
長者消極的心理與情緒會讓自己逐漸變的自我封閉,不想與人來往,對外人也會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,因此造成了人際的疏離和緊張的關係。社交活動越少會造成心理與生理越來越不健康。
獨居的銀髮長者容易產生情緒低落、思維遲緩及抑鬱的傾向,心理和生理會出現明顯變化,首先就是情緒嚴重低落,長期一個人生活,心理會出現緊張和焦慮的情況;其次是思維會變得越來越遲緩,具體表現在記憶力和判斷力下降,這種症狀看起來和失智症相似,但失智症是理性的,而抑鬱產生的思維遲鈍是可以緩解的。
常說「老年人生活在回憶裡」。尤其如再遇到喪偶,親友亡故,沉浸在對已故親人的極度思念中的孤單老人,常觸景生情,難免心緒憂傷,悲觀失望。
因此會有更嚴重的孤單感、心情低落,嚴重的孤立感,因此會影響生理與健康,會逐漸地失眠、嗜睡、全身乏力等生理不協調的狀況。對原本很喜歡的事情也都提不勁來,食慾和體重也會出現變化。這些情緒與心裡層面,會嚴重的影響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。
如果是鰥寡喪偶的獨居老人更容易出現嚴重的孤獨失落感,會壓抑情緒,情感變得脆弱,還會產生衰老和死亡的聯想,進而導致自卑、煩躁、焦慮、多疑等負面情緒。因為生活單調注意力無法轉移,還會產生內疚、負罪、失落和依賴,常常因為小事而抱憾終身。
專家更研究指出獨居的銀髮長者很容易產生「健康問題」,長期研究以來,都將孤獨與一系列可能威脅到壽命和幸福的健康問題聯繫起來,其中包括更高的心臟病、中風、憂鬱、焦慮和早逝風險。
很多長者為了維持體重,避免慢性病上身,結果嚴重的限制飲食,搞得自己疲勞不堪、全身無力,甚而天天昏睡的狀況。反之,大吃大喝的一些慢性病患者,卻中氣十足、活力無限,看不出來像個病人。想要少吃要有技巧,應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,如果三餐淺嚐幾口,造成肌肉無力、血糖過低,都不是正常的飲食之道。
尤其是獨居的孤獨的長者很容易患有心血管疾病,因此對長者一定要多加以關注。獨居的老人一個人生活不僅僅對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, 生活上欠缺各種照料,久而久之會威脅到老人的身體健康。有關數據表明,單獨生活的老年人患有冠狀心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大大增加。
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顯示,獨居的老人中高達6成因為缺乏陪伴而感到寂寞。英國研究更指出,獨居的老人因為缺少人際互動,容易導致獨居者有憂鬱和焦慮等心理狀況,因次容易增加心臟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的機率。
獨居而不孤老,我們建議長者可以準備好6點建議,讓獨居或退休的生活有準備,第1點走出家門多參與社區活動,建立鄰里情誼。
第2是和親友和晚輩或是鄰居多維持聯繫管道,一旦緊急狀況發生時,才能有所因應。
第3是身體狀況在允許的情況下,可參與志工服務活動,能多認識朋友也可擴展人際。
第4點善用網路社群媒體,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一起發展興趣與嗜好。
第5點維持食衣住行的正常作息,生活的規律性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。
最後第6點是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,有穩定的財務能掌握獨居生活的基本保障。
人都渴望歸屬感,人與人之間的親身接觸能建立真實的人際溝通,這是無法取代的體會經歷。健康自在的獨居,除了注意飲食、適度運動,維護與社會人際的連繫,更有助於心靈的健康。希望每位長者都能有良好的退休晚年生活。